公仪休,春秋时期鲁国人,品学兼优,尊奉法度,在他担任宰相期间,举国政治清明,百官奉公敬业,他曾规定所有为官者,一律不得经商与民争利。有关公仪休的事迹载于《史记·循吏列传第五十九》,“循吏”,就是守法循理的官吏。但公仪休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,却不仅仅是由于其在治国理政、肃清吏治方面的卓识、成效,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嗜鱼而拒鱼的典故。
公仪休嗜鱼,尤其喜欢吃鲤鱼,于是有人就送鲤鱼给他,但他拒而不收,其子问缘故,公仪休回答说:“正因为我喜欢吃鱼,才不能收人家的鱼,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,那就有可能要办不符法理的事,也就有可能要被免去宰相之职,甚至会有牢狱之灾,那我还能吃得到鱼吗?我现在做着宰相,不收人家的鱼,但能够自己经常买鱼来吃。”
只不过就是鱼而已,其中也没有填充金条元宝之类,因此,即便是在春秋时期的好几条鱼,也算不上贿赂,大概至多只能算作讨好,但还是遭到了公仪休的拒绝。依常理而言,假使送鱼给普通人,特别是送鱼给生活不如自己者,自然无可厚非,但送鱼给宰相,那就难逃动机不纯别有用心之嫌。送鱼给公仪休,显然是运用了“投其所好”的策略,这与针对某人的嗜好、口味,送去古玩字画、靓车豪宅以及金钱美色等,并无本质区别。投其所好,犹如挠在痒处,很难使人拒绝,但公仪休却做到了,因此他才会被载入青史。
《周易·既济》中说: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公仪休无疑正是真正的君子,尽管被他拒绝了的只是小小的鱼,但这却正是他具有见微知著的明察能力体现,因此,在公仪休的“千里之堤”中,即便是微小的“蚁穴”,他也绝不允许存在。俗话说“吃人口短,拿人手软”,事实往往正是如此,一旦接收了“良苦用心”者的东西,那时日不用太久,就会形成一种微妙的“理短”态势,这也就是某些贪官对某些送“礼”者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的根源所在。
腐败之“瘤”,自古有之,时代发展到今天,无疑已至底线,此“瘤”不除,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也就难以顺畅。可喜的是,从十八大之后的种种迹象表明,党中央已下决心开始大刀阔斧地去惩治腐败,“老虎苍蝇一起打”,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,听来令人振奋,使人充满了信心看到了希望。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,“ 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”,而是“要拎着官帽做事,别捂着官帽做官”,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话语,语重心长,发人深省……
《乐府诗集·君子行》:君子防未然。对于腐败之“瘤”,要想达到标本兼治之效,铲除之固然实属当务之急,但预防却尤为重要。“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在新的形势之下,国家的党员干部,特别是某些具有一定官位、拥有一定权力者,如果面对“私欲”,能够像公仪休那样甘心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知足达人”,那对于腐败之“瘤”,也就自然可以防微杜渐、防患未然。
毋庸置疑,戒绝“贪腐”,从“公仪休拒鱼”的典故中可得到莫大的启示。